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中国的新能源车赛道,那便是:烈火烹油。
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,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.8万辆和1286.6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4.4%和35.5%。中国市场新能源新车销量达到新车总销量的40.9%。2025年,有望突破50%。
与此同时,如果只算主流新能源车企,国内目前有接近30家,这既包括北汽、上汽、比亚迪等传统汽车制造商,也包括蔚来、小鹏、理想等新势力。
众多玩家同处一个赛道,抢夺同一块市场蛋糕,那必定是刀光剑影,贴身肉搏,正如有创始人所言,“血海里游泳”。
怎么才能杀出重围,摆脱“掉队焦虑”?各家新能源车企一致重仓智能辅助驾驶,而在营销上,一些车企也极度鼓吹自家智驾水平,其中不乏夸大宣传、虚假宣传。这对消费者造成了一定误导,很难说,一些悲剧事件的发生,与这种误导没有关系。
智能辅助驾驶,底线是安全。安全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项,而是贯穿智能驾驶全生命周期的核心命题。这应当是智能辅助驾驶的“第一性原理”。
正是基于这个底层逻辑,5月30日,蔚来推出首个智能辅助驾驶大模型——蔚来世界模型NWM。这一版本主要将模型化能力应用于主动安全领域,在驾驶员失能、追尾预防及保护、通用障碍物识别上全面升级,贯穿安全、高速、城区、泊车四大场景,进一步完善了蔚来的安全体系,意味着蔚来自动辅助驾驶全向、全速域、全场景的体系化进程进入了全新的阶段。
蔚来的这一智驾模型被冠以“世界模型”。所谓世界模型,是一种通过算法对现实世界建模的系统,用于预测环境动态、优化决策。它是强化学习、机器人学等领域的关键技术,目前代表AI创业的一个主流方向。蔚来将这一模型技术应用于智能辅助驾驶的主动安全层面,打破了“重功能轻安全”的行业惯性,为智能驾驶的健康发展开辟了新范式。
众所周知,将大模型应用于智能驾驶,已是行业普遍选择。尤其是端到端模式逐步成为智驾主流之后,智能驾驶的技术路径与成本结构得以重构,智能驾驶驶入新阶段。
但是,行业大多数企业对大模型的使用,一度主要聚焦于其对自动驾驶水平的提升,以及对车内智能环境的改善上,反而忽略了汽车行业最根本的评价要素:安全。与方便、智能、舒适这些指标相比,安全,才是汽车驾驶最核心的命题。
关于汽车驾驶,在人工操作与自动驾驶之间,人们一度对后者抱有一种浪漫想象。似乎自动驾驶水平越高,车辆就越高级,满足感就越足。所以,围绕自动驾驶水平的营销,行业内一度出现了浮夸风、放卫星的现象,所谓“上车智驾自己开,下车智驾自己停”“倒车想撞都难”等口号,一度在舆论场喧嚣流行。甚至,有的车企还刻意利用专业信息差,用模糊话术夸大自动驾驶级别,让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信以为真。
这种营销模式,某种程度上源自新能源汽车领域激烈的市场竞争。为了生存下去,使出十八般武艺,这并非不可以理解。商业竞争里有个词汇叫“饱和攻击”,在市场扩张的关键阶段,强化营销宣传是必须为之的动作。商业竞争很残酷,宝贵的机会窗口转瞬即逝,所以,在营销上多吼两嗓子,多争取点曝光率,这是企业必要的生存之道。
但问题是,新能源车所有的商业竞争与营销,都应该恪守一个底层原则:安全。失去了安全,所有光鲜的技术与功能,就都没有了依托。安全是“1”,其他是“0”。没有了“1”,再多的“0”也没有意义。
蔚来世界模型NWM的推出,恰为智能驾驶领域竖起一套醒目的安全标准。它不再执着于追求华而不实的“炫技式创新”,而是回归汽车工业的本质——以技术筑牢安全防线。在智能驾驶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,这种将大模型优先锚定安全场景的务实态度,不仅是对用户生命安全的郑重承诺,更是为行业树立了价值标杆。
相信,随着更多车企将安全置于技术研发的核心位置,智能驾驶的“安全竞赛”终将取代“参数竞赛”。唯有将安全作为技术创新的标尺,才能让大模型真正赋能智能驾驶,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安心之旅。当行业共识从“更快、更炫”转向“更稳、更安全”,智能驾驶时代的星辰大海,才会真正触手可及。
(注: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行业信息,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,仅供参考。)